跑者的惡夢-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
 

簡介

髂脛束症候群是指膝蓋外側的髂徑束的疼痛疾病, 主要疼痛位置在骰骨外上髁(lateral femoral epicondyle , LFE)的位置, 也會有壓痛感。

itb  ITB  

據推測, 有在跑步的人, 其實可能有高達四分之一的人可能都有過這個問題, 其它的運動, 像是騎自行車騎比較遠程和上下坡的人, 足球員, 軍人..等, 也滿常會發生這個問題的。相反的, 它完全不會發生在不運動的人身上。

由圖示可以看到, 髂徑束是一條滿長的纖維束, 跨過整個大腿到達小腿接近膝蓋的地方(從iliac crest 連到Gerdy's tubercle位置)。主要的功能在於1. 膝蓋完全的伸直, 2.膝蓋超過30度的彎曲, 3. 提供穩定膝蓋的力量。

髂徑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最主要的發生原因就是"過度使用"。

雖然  從前的觀點認為是因為髂徑束和股骨外上髁的反覆磨擦造成的發炎損傷, 如圖示:

ITBS

所以它也經常被稱做"髂徑束磨擦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但是, 病理學家針對患處的解剖組織病理檢查, 卻無法和這個說法相符合, 所以目前真正的發病原因仍然沒有定論。

大致上還是歸究於過度反覆性的拉扯這條韌帶所造成的一系列發炎現象。髂徑束大約在膝蓋彎曲到30度時會拉到最長(張力最強), 所以可以推論, 如果膝蓋反覆性的彎曲30度前後的方式運動, 就很容易引起髂徑束症候群, 跑步, 猶其是長跑就最符合這個情況(跑步時, 膝蓋彎曲30度通常也剛好是腳踏在地上的時候, 大約在下圖1.右腳的那個姿勢)。

gait cycle  

另外, 在騎自行車的時候, 雖然都是呈膝部彎曲的姿勢, 但是在踩踏到底時大約也是呈現30度的狀態, 更因為雙腳要踏在踏板上而變成內旋的狀態, 會更加重髂徑束的張力狀態, 因此長途自行車的愛好者, 也是高風險族群之一(註: 足部的內旋或內翻會不會造成髂徑束症候群目前仍有爭議)。

除了姿勢的關係, 有些因素也會增加罹患髂徑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的機率。像是臗部外展肌群比較無力的人, 在跑部時會增加膝蓋內旋的現象, 因此會拉大髂徑束的張力, 所以容易造成髂徑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 女生或新手跑者很多就是這種高風險群。O型腿的人也是因為會增加髂徑束跨過骰骨外上髁時的張力, 所以也是高風險族群。

其它還有一些推測可能是髂徑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高風險的原因, 包括: 腿部肌肉病變, 長短腳, 經常跑上下坡, 跨大步跑, 突然增加跑量, 穿有跟的鞋子跑步, 天冷時跑步...等。

 

髂徑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的症狀

典型的症狀就是髂徑束在股骨外上髁的位置疼痛。一開始只會在運動時疼痛, 特別是腳踏下去的時候。痛感一般是覺得刺痛或發熱。隨著症狀加劇, 慢慢會覺得痛的位置愈來愈走向膝蓋裡面, 而且即使休息時也會開始痛。 由於它本質上是一種"超過自身能力的使用"所造成的疾病, 所以患者的經驗通常是在剛開始跑步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 或是原本10公里的人挑戰半馬/全馬, 或是原本全馬選手剛開始挑戰超馬的時候。

不過發生疼痛的時間點每個人還是不太一樣, 有些人是跑個幾天就開始會痛了, 有些人則是幾週, 甚至跑了一年才發生(一年的這種通常其實早就有輕微或間歇性的症狀了, 只是沒去就診或不以為意)。

一般在門診可以先用手指按壓髂徑束的痛點, 以及做所謂的Noble compression test, 做法影片所示:

 

原則上請患者平躺或側躺著(有些專家覺得側躺比較準), 先將膝蓋彎曲到大約90度角, 再按住髂徑束後緣接近闊筋膜張肌的位置, 慢慢將膝蓋伸展至30度角, 如果會痛或是疼痛加劇, 那就很有可能是是髂徑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

 

其它也很常用作輔助診斷的還有Ober test, 以及Renne test。

Ober's test可以參考影片:

 

作法是患者側躺, 膝蓋彎曲約90度, 醫師將患者的膝蓋略向上抬一點, 向後伸展, 再慢慢放下來。如果放下來的時候會有疼痛感, 那就是有問題, 反之, 如果放下來到膝蓋低於桌面都還不會痛, 就是沒有問題(這個方法是測試整條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e Latae, TFL)及髂脛束(IT Band))。

 

Renne test可以參考影片:

 

Renne test就更簡單了, 請患者用單腳站, 醫師按住骰骨外上髁的位置, 慢慢往下蹲, 當膝蓋彎曲到30度左右時會出現疼痛感, 就是有問題。

 

要提醒大家的是, 即使是很像是髂徑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 其它的膝蓋檢查還是都要做, 猶其是膝外側疼痛, 外側副韌帶和外側半月板的問題還是要注意。或是測試髕骨的穩定度, 甚至有時疼痛是來自於髖部的疾病牽引痛到膝蓋的。也由於人是一個整體的, 在評估的時候也應該一併注意腳踝, 髖關節, 因為有時髂徑束症候群是源自於身體其它的問題。例如小腿的肌肉問題造成無法正常的伸展, 髖部無法順利抬腿的問題, 大腿外展動作異常都很容易引起髂徑束症候群。此外, 跑步的姿勢也是一個關鍵, 如果跑步時膝蓋過度向內側移動, 或是本身有o型腿, 也都是容易造成髂徑束症候群的原因。

 

髂徑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TBS)的儀器檢查

X光:

X光是無法用來診斷髂徑束症候群的, 但是它可以看看是否是其它的骨骼問題。

 

骨骼肌肉超音波:

高頻線性超音波檢查則是可以看到髂徑束症候群患者在髂徑束接近骰骨外上髁位置有增厚的現象。在跑者通常也會發現髂徑束週邊的積水, 一般來說, 如果是患側的單側的髂徑束週圍積水現象則是可以幫助診斷, 但是如果是雙側都有, 在臨床上則沒有太大的意義。

如圖示箭頭處為髂徑束(IT-band), 原本超音波長軸看起來是薄薄的一層:

itb  

但是如果是髂徑束症候群(ITBS)的患者, 可以看到明顯地增厚, 如果用彩色都普勒超音波顯影, 可以發現明顯地產生血流增強的現象:

tfla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磁振造影, MRI)和超音波一樣都可以看到髂徑束增厚的現像, 但是由於費用昂貴和排檢很不方便, 一般除非是無法確認病因, 才會安排核磁共振檢查。

 

結語:

檢查的工具或手法都只是協助醫師判斷的依據之一, 最主要還是要由醫師親自檢視, 根據各種資訊才能下最後的結論, 別忘了, 有在運動跑步的人, 膝蓋外側疼痛可不是只有髂徑束症候群這個問題喔!

其它像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 外側半月板損傷(Lateral meniscal injury), 膕肌腱炎(Popliteus tendinopathy), 骰二頭肌肌腱炎(Lateral hamstring (biceps femoris) insertional tendinopathy), 外側的退化性關節炎, 膝外側副韌帶損傷(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 甚至是神經痛, 腫瘤, 或是心理因素...等, 都還是要檢查看看。

可參考: 膝蓋痛的簡易鑑別 

 

總之, 親自就診, 由醫師檢查判斷, 絕對有它的必要性, 千萬別自己在網路上看看文章, 就自己妄下診斷喔!

 

本文作者為台中市大容診所 張健淵醫師 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診所位置:

台中市 南屯區 大容東街14號

04-23288521

 

arrow
arrow

    ssa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