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也該趕流行寫一些衛教文章才對。

談談腸病毒吧!

 

腸病毒其實是一大群病毒的統稱, 例如小兒麻痺病毒, 克沙奇病毒, ECHO virus(翻譯應該是人類腸道孤兒病毒吧?, 也有直接音譯為伊科病毒) , 因為它們可以經由糞口傳染, 所以統稱為腸病毒。由於世界各地不斷的發現各式各樣的腸病毒, 互相發表, 後來又發現有的以為不同的型, 其實是同一型.....所以, 最後一種就是所謂的腸病毒71型。(更後面一型是腸病毒72型也就是A型肝炎病毒, 但是經常沒被算進去), 所以總結就是23型A型克沙奇病毒、6型B型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伊科(echo)病毒與最後發現的第68到71型腸病毒。(from 台大醫院小兒部李秉穎醫師)

根據台灣疾管局歷年監測資料顯示:

  • 每年3-6月與9月份學童開學後是腸病毒感染之高峰期
  • 幼童為感染且併發重症之高危險群
  • 重症致死率約3.8~25.7%
  • 死亡病例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 引起重症感染以腸病毒71型為主、其次為克沙奇病毒。

雖然叫做腸病毒, 但是他們可不是只會經由糞口傳染(糞口、水或食物), 而是連呼吸道(飛沫、咳嗽)也會傳染,甚至有時也可能因為接觸到病人分泌物而感染。所以除了洗手之外, 也要戴口罩, 來避免一傳十, 十傳百的情況。

預防傳染給下一個人, 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 一般而言, 腸病毒的潛伏期大約2~10天,平均3~5天發病, 但是在發病前幾天在喉嚨及糞便就已經有病毒存在,就開始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但是患者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大約8到12週。

在治療方面, 其實一般的腸病毒感染目前並沒有什麼特效藥,大多會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

雖然很多人以出現典型之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為診斷腸病毒的依據. 但是事實上, 很多腸病毒患者並不會有這些典型的表現, 而是單純的只有類似感冒的症狀, 所以, 其實重心並不是放在它到底是不是腸病毒, 而是要注意是否有重症的傾向, 例如超過3 天,超過39℃的持續高燒, 中樞神經合併症如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myoclonic jerk)、意識改變等, 以及避免再傳染給下一個人。

(如果真的要確診, 其實需藉助實驗室診斷才能確診,目前主要採用反轉錄酶- 聚合酶鏈鎖反應(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病毒分離、血清學檢驗等方法)

而根據疾管局建議的疑似腸病毒重症轉診時機機, 則是罹患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或病童之親密接觸者有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時,病童如果出現下列情形,應儘速轉診治療:

 

  1. 交感神經病徵:包括臉色蒼白、血壓上升、體溫正常時心跳過快、全身冒冷汗、肢體顫抖(tremor)、高血糖等。
  2. 神經系統病徵:包括持續昏睡、持續嘔吐、頻繁肌躍型抽搐、意識改變、急性肢體麻痺、抽搐、顱神經功能異常等神經學異常。
  3. 心肺系統病徵:包括呼吸急促、心跳過速或過慢、血壓上升或下降、脈搏微弱、輕微運動導致呼吸急促、臉色蒼白、皮膚發紺、手腳冰冷等。
父母親在家也可以依據疾管局提供的表格自我檢測: 連結, 大部份是在發病後3-7天內出現。
而為了預防不斷地傳染下去, 家長盡量減少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患者接觸;學校應加強宣導學童正確洗手動作,定期清潔與消毒周遭環境,並配合執行疫情通報與停課機制。

 以下為疾管局網站上的典型腸病毒照片, 可以參考看看﹕

mouthfootbuttock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腸病毒 衛教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sagy 的頭像
    ssagy

    小沙吉醫師的部落格

    ssa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